别再混淆!碳纤维与石墨烯导热垫片的 4 维对比,可靠性 & 衰减性一目了然
若需求是 “中功率散热 + 低成本 + 高机械稳定性”(如汽车电子、工业电源),碳纤维导热垫片是更务实的选择,可靠性高且衰减可控;
若需求是 “高功率密度散热 + 柔性贴合”(如高端芯片、Mini LED),石墨烯垫片更具优势,但需选择高质量型号(控制分散性与基体耐候性),以降低衰减风险;
国内在石墨烯垫片相关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,拥有了自己的专利技术。通过先进的定向工艺将石墨烯片有序排列,提升了热传导效率,且拥有独创的工艺装备和技术专利,具备完整的系列知识产权。其推出的新一代纵向石墨烯导热垫片,以高回弹、超低热阻和卓越可靠性等优势,应用于智能芯片等领域,可绕开日本相关专利技术。
本产品石墨烯复合垫片,通过石墨烯纸可控发泡、高温处理机表面金属化工艺制备,无挥发成分、不掉粉、对白油兼容性好;可替代金属铟片,应用深低温杜瓦场景,无“冷焊”问题,拆卸后接触面容易清理。

石墨烯复合垫片热阻在 0.1 K/cm²・W 属于中等水平。但仍优于许多传统导热材料,可满足高功率器件(如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、工业电源、射频组件等)、长期免维护设备(户外基站)、需要面内散热扩散的场景(多芯片 PCB 板)。
基本定义
1. 碳纤维导热垫片
碳纤维导热垫片是一种以碳纤维为核心导热填料,与树脂(如环氧树脂、硅树脂)等基体复合制成的柔性热界面材料(TIM)。
碳纤维本身是由碳原子以 “石墨微晶” 沿纤维轴向排列形成的纤维状材料,导热性具有显著各向异性(轴向导热率高,径向低);
垫片通过优化碳纤维的排列方向(如单向、交叉编织),结合基体的粘结与绝缘作用,实现 “热量传导 + 界面填充 + 电气绝缘(部分型号)” 的功能,主要用于电子设备中芯片、散热器、外壳等部件的热传递。
2. 石墨烯垫片
石墨烯垫片是一种以石墨烯(单层或少数层石墨片)为核心导热填料,与树脂、橡胶等基体复合(或采用石墨烯薄膜自支撑结构)制成的 TIM。
石墨烯是单原子层的二维碳材料,理论导热率极高(约 5000 W/(m・K)),且导热性在平面内呈各向同性(平面内导热均匀);
垫片通过石墨烯的高导热特性提升整体导热效率,同时依托基体实现柔性、绝缘(多数型号)与界面贴合性,适用于对散热效率要求更高的精密电子部件(如高端芯片、Mini LED、传感器)。
差异性对比

可靠性对比
1、碳纤维导热垫片
机械稳定性强:碳纤维的纤维结构与树脂基体结合紧密,长期冷热循环(-40℃~125℃)下不易开裂、脱落,抗老化性能优异;
耐候性好:对湿度、化学腐蚀(如电子设备内的微量油污)耐受性强,适合汽车、工业电子等恶劣环境;
加工一致性高:碳纤维量产工艺成熟,垫片的厚度、导热率等参数波动小,批次可靠性高。
2、石墨烯垫片
热稳定性优异:石墨烯的碳 - 碳共价键键能高,长期高温(≤200℃)下导热性能几乎无衰减,适合高功率芯片的长期运行;
界面贴合性好:柔性基体 + 石墨烯的片状结构,能更好地填充微小界面缝隙(如<50μm 的间隙),长期使用中不易因振动导致界面分离;
耐冷热冲击:二维结构的石墨烯能缓冲冷热循环带来的应力,减少垫片开裂风险。
衰减性对比
衰减性指 “长期使用后导热性能的下降程度”,影响因素是 “填料 - 基体结合状态” 与 “环境老化”:
1. 碳纤维导热垫片
衰减原因:
主要源于基体老化(如高温下树脂的热氧老化、低温下的脆化),导致碳纤维与基体的结合力下降,界面热阻升高;其次是长期振动下碳纤维排列轻微偏移,削弱轴向导热效率。
衰减程度:
常规环境(-40℃~125℃,湿度<85%)下,1000 次冷热循环后导热率衰减通常<10%;恶劣环境(如汽车发动机舱,温度>150℃)下,衰减可能达 15%-20%,但仍能满足中功率设备需求。
2. 石墨烯垫片
衰减原因:
主要源于石墨烯团聚(若分散剂失效)或基体渗油(低质量硅树脂基体),导致热传导路径中断;其次是长期高温下石墨烯与基体的界面氧化,形成氧化层(如石墨烯边缘氧化),增加界面热阻。
衰减程度:
高质量型号(采用分散性好的少层石墨烯 + 耐老化基体)在 1000 次冷热循环后,导热率衰减通常<5%;